【摘要】中國現行的具有重商主義性質(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 外貿 政策,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對于開拓國際市場、扭轉國際收支逆差、擴大國內就業(yè)等方面曾起過積極作用。但面臨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中國現行 外貿 政策的內在矛盾已日益凸現。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國際金融危機卻為中國 外貿 政策進行戰(zhàn)略調整提供了契機。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外貿政策,戰(zhàn)略調整。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2009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阻斷了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需的格局,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造成巨大沖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出口增速明顯回落。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沖擊是外需減少。不僅美國外需下降,金融危機還造成其他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外需普遍下降。
2007年出口總值12 180。2億美元,同比增速25。7%;2008年出口總值14 285。5億美元,同比增速17。2%,增速回落8。5%;2009年1-9月,出口總值8 466。5億美元,同比降低21。3%,增速回落29。80025。有關調查顯示,美國經濟下降1%,中國出口將下降6%;而歐洲經濟下降1%,中國出口將下降15%。外貿出口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大摯之一正在急劇減速。
2。外匯儲備嚴重縮水。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另一個沖擊是造成中國外匯儲備嚴重縮水。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布數據,截至2008年末,中國外匯儲備已達1。95萬億美元。其中已投資美國國債、“兩房”等政府機構債券和美國企業(yè)債券達1萬多億美元,僅中國銀行持有的雷曼兄弟公司債券即達7 562萬美元。2009年第二季度,中國的外匯儲備余額為2。132萬億美元,超出排在全球第二位的日本1倍,約占全球外匯儲備總額的29%,占我國GDP的比重已接近一半。外匯儲備增加過快、過多,既加大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和貨幣政策操作的難度,又加大外匯儲備運用的壓力和外幣資產保值增值的風險。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已遭受美元匯率貶值和通貨膨脹的雙重損失,而購買美國政府機構和企業(yè)的債券也遭遇了大幅縮水和破產的危險。
二、中國現行外貿政策帶來的問題。
如果從自身的原因進行分析,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帶來的上述種種沖擊,實際上與中國現行的外貿政策有很大關系。長期以來中國施行以低價競銷推動出口規(guī)模過度擴張為特征的外貿增長方式,這一具有重商主義性質(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外貿政策在改革開放初期,在開拓國際市場、扭轉貿易逆差、擴大國內就業(yè)等方面曾起過積極作用,使中國在短期內扭轉了貿易逆差并迅速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同時也給國內外經濟帶來許多嚴重問題。
1。貿易不平衡加劇。中國現行外貿政策使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的份額快速增加,有些產品甚至短期內在主要貿易伙伴國家市場份額急劇增長,導致中國與許多國家貿易不平衡狀況加劇。國際上通常以順差或逆差占本國貿易總額的比重來表示“貿易不平衡度”,只要該比重控制在10%以內即意味著一國貿易基本平衡。依據這一衡量標準,2006年中國的貿易不平衡度為10。1%,2007年為12。06%,已進入貿易不平衡階段。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降為12009年1-9月,貿易不平衡度為8。69%。值得重視的是,中國貿易順差自2005年以來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2005年貿易順差為1 020億美元,2006年達到1 775億美元,2007年又躍升至2 622億美元,如果排除金融危機的影響,按這一勢頭發(fā)展中國的對外貿易將很快出現失控局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