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廢品的誕生在于一個產品的使用價值和商用價值都趨近于零,是一個產品壽命自然的終結。但在現(xiàn)實中,也存在刻意縮短產品壽命的現(xiàn)象,尤其在制造電子垃圾方面,許多硬件廠商可能要承擔大部分的責任。
一方面,設備制造商采取計劃報廢策略,讓電子設備的壽命縮短,目的是迫使用戶升級到新設備。蘋果就曾承認過新版iOS系統(tǒng)會自動限制設備性能,用戶為了更好的使用體驗不得不更換新機。
另一方面,共享單車泛濫成災,閑置或者被刻意破壞的單車不得已流動于產業(yè)鏈條之中,成為了廢品回收行業(yè)里的一種新資本。今年,長沙多個回收站內就出現(xiàn)了不少由共享單車分解壓縮成的廢料塊,摩拜、哈羅、ofo等單車一一在列。
由于廠商逐利的需求,計劃性廢物開始出現(xiàn),但市場缺乏對抗機制,這讓廢品的問題越發(fā)嚴重。金屬資源的有限性也讓人們緊張,比如手機天線接收Wi-Fi需要用的鈳鉭鐵。礦藏并不豐富。如果這類金屬在電子設備中的壽命耗盡,又不能被很好地回收和處理,人們以后可能需要花更大的代價去尋求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