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危機首先是一場金融危機,中國的金融部門和金融市場并沒有在危機中受到多大的沖擊,像中國工商銀行這樣的中國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甚至一躍成為全球市值最高和利潤最大的銀行。但在2008年雷曼破產僅僅一個多月后,中國的出口增長率就出現了20個百分點以上的降幅。于是,中國與世界其它國家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畫面。在華爾街,平日里西裝革履的白領,開始抱著紙箱,黯然離開曾經讓他們有大筆收入入賬的寫字樓;而在中國,卻是那些背井離鄉(xiāng)、平日里總在生產線上加班的工人,無可奈何地背著行囊提前回家過年。出口這個過去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似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將美國和世界經濟危機傳入中國的導火索。
在經濟學中,一般認為,經濟政策只有直接針對出了問題的地方才會有最佳政策效果。中國在這場危機中,出口和外需無疑是問題最嚴重的地方,也是中國陷入危機的源頭。那么,中國的反危機政策是否應該將主要的政策力度放在穩(wěn)定出口和外需領域呢?
出口部門造成了大規(guī)模失業(yè),是否應該通過鼓勵出口來穩(wěn)定就業(yè)呢?中國通過大范圍、大幅度的提高出口退稅率來試圖穩(wěn)定出口。2009年預算出口退稅額為6700億元,實際可能將達到8000億元,這筆資金占據了中國一年稅收收入的14%。如此龐大的一筆開銷,到底會取得什么樣的效果?又有哪些問題?在雷曼破產一周年之后,回顧和重新評估這些鼓勵出口的政策,也許更有利于我們看清中國本應如何來應對這場危機。
鼓勵出口能不能穩(wěn)定外需和恢復經濟增長?
出口下降導致了經濟下滑,那是不是就必須通過鼓勵出口來恢復經濟增長呢?
應該認識到,這次出口劇降的原因,不是因為外部競爭導致的,也不是本國產品的成本上升導致的,而主要是外部經濟衰退、引起外部收入和購買能力下降導致的。顯然,中國的政策對于恢復世界經濟、穩(wěn)定外部收入和購買力,多少有點無能為力。因此,“直接針對問題本身”這一政策原則在穩(wěn)定外部收入上并不適用。中國要想促進出口,唯有通過人民幣貶值、補貼出口、增加出口退稅等降低出口成本和價格的辦法。由于人民幣貶值受到外部不平衡的限制,出口補貼又受到WTO規(guī)則的限制,故中國主要通過提高出口退稅率的辦法來鼓勵出口。在目前這種外需極不景氣的情況下,提高出口退稅將完全體現在出口價格下降上,并通過降價來促進出口增加。
價格政策的效果要看價格彈性。即使按照我們最嚴格的估計,中國出口的總體價格彈性,也只有0.65。也就是說,出口價格下降1個百分點,出口數量僅上升0.65個百分點,出口額反而會下降0.35個百分點。如果出口企業(yè)將出口退稅全部用于降低出口價格,則看似鼓勵出口的8000億元出口退稅,實際上將導致中國得自出口的收入減少2800億元。這就意味著,國家財政拿出8000億退給出口企業(yè),但是企業(yè)實際上只得了5200億,另外的2800億通過降價補貼了外國人。而且,中國的出口有50%以上是外資企業(yè)完成的。出口企業(yè)得到的5200億退稅,也會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成為外資的收入。價格漏出和外資收入漏出將使出口退稅的效果大打折扣,出口退稅中只有一半左右能成為中國人的國民收入。
當然,出口退稅增加和出口價格下降會使得出口產品數量增長,出口產品數量的增長會通過勞動需求、原材料零部件需求甚至投資需求等對經濟產生有乘數效應的拉動作用。然而,這些原材料零部件需求有一部分是進口,這會降低部分拉動效應。而且,在出口大幅下降和經濟下滑之后,出口增長主要是對過剩產能的利用,對投資的拉動作用也比較弱。綜合考慮上述情況,可以計算出這些出口數量的增加對GDP的拉動乘數大約為1.2倍。即一個單位的實際出口增長,能導致1.2個單位的實際GDP增長。
總體來看,8000億元的出口退稅,由于價格彈性較低的原因,只能產生5200億元的實際出口增加,而5200億元的實際出口增加,即使通過乘數作用,也只能產生6240億元的實際GDP增長。這是一筆明顯賠本的買賣??紤]到外資企業(yè)還要在其中獲得部分收入,出口退稅對GDP的拉動作用甚至更低。
財政資金的使用是有機會成本的,如果8000億的出口退稅直接用于增加政府購買,按照1.2倍的乘數計算,也能產生9600億的GDP增長??梢姡ㄟ^出口退稅來鼓勵出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實現出口數量的增長,但是代價極其高昂,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也非常有限。由于出口退稅會占用其它政府支出的資金,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出口退稅越多,實際上越不利于恢復經濟增長。
鼓勵出口能不能解決就業(yè)問題?
鼓勵出口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要解決中國的就業(yè)問題,是要防止農民工返鄉(xiāng)潮可能引起的社會問題。
直觀地看,中國的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在勞動密集型行業(yè),生產同樣的產出所需要的勞動比其它行業(yè)要多,就業(yè)彈性比其它行業(yè)要大,其產出增長能夠帶動更多的就業(yè)增長,對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支持能最有效地促進就業(yè)。因此,鼓勵出口是解決中國就業(yè)問題的最有效途徑。
上述邏輯看起來很正確,但其實遺漏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上文所談到的價格彈性問題。價格彈性低使得出口鼓勵政策不一定能有效促進出口增長,因而也不一定能有效帶動就業(yè)增長。中國主要通過出口退稅來鼓勵出口,而出口退稅主要是通過降低出口價格來促進出口,因此,價格彈性對于評估出口鼓勵政策的效果是非常關鍵的。勞動密集型行業(yè)雖然就業(yè)彈性比較大,但是其出口的價格彈性可能很低,故通過出口退稅來鼓勵勞動密集型行業(yè)出口實際上不一定能有效促進就業(yè)增長。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