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時代(Ubiquitous Time) 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在的媒介時代

傳播的概念:

人與人、與社會通過媒介和符號進行社會互動、信息互動的過程,

涉及發(fā)送者、中介、接受者三方,

目的" />

欧美久久刺激一区|伊人久久久久网站|二区色图另类小说|成人在线观看精品|丝袜制服一区av|国内自拍爱碰碰|亚洲欧美国内综合|青青青爽一区二区影音先锋欧美系列|狠狠躁夜夜躁|亚洲熟女性性亚洲

外貿課堂 外貿網站 外貿SEO 付費廣告 社交營銷 外貿營銷 外貿推廣 外貿知識 外貿政策 外貿百科
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課堂 > 外貿推廣 > 清華傳播學原理(1):傳播學的“三位一體”

清華傳播學原理(1):傳播學的“三位一體”

一,傳播論

1.“三位一體”的傳播學

a.傳播

U時代(Ubiquitous Time) 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在的媒介時代

傳播的概念:

人與人、與社會通過媒介和符號進行社會互動、信息互動的過程,

涉及發(fā)送者、中介、接受者三方,

目的是傳遞信息

傳播的定位 本能、生產要素、社會交往的實質




學界的定義:“共享說”(傳者和受者對信息的共享)、“互動關系說”(傳播的雙向性)、“信息符號說”(以信息符號為中介的活動)、“目的-刺激反應說”(傳播的目的性)

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m)傳播是“信息的共享”

德弗勒(Melven L. Defleur)傳播是“訊息、意念、態(tài)度、情感經由符號,從此傳送至彼”

格伯納(George Gerbner) 傳播是“通過信息進行的社會互動”

郭慶光 (從社會學、信息科學視點結合來看)傳播是“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崔保國 一分為二 傳播是“信息傳遞現象(宇宙界),人類傳播是“人與人、與社會間,通過媒介和符號進行的社會互動行為(人生界)




傳播 的英文對應詞 communication

漢語“傳播”不強調 交互

英語 communication 包含 交互的含義

傳播的特點:信息共享活動;社會關系的體現;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前提是傳受雙方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比如語言)




b.信息

1948 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通信的數學理論》創(chuàng)立了“信息論”——信息是“消除不確定的東西”

信息論的兩大哲學問題——“信息”是什么?“信息”怎么“產生”的?至今尚無定論

信息的本質:物質的屬性在人與物、與人之間的移動和傳播;移動要靠人腦的感知、符號和媒介才能實現

信息的本質屬性,乃 物質的反映、移動——

沒有傳播(“遷移”),不成信息




c.媒介

媒介(medium)是“信息傳播的中介和載體”

媒體(media)是“二種或多種媒介組合在一起,發(fā)揮傳播效力的傳播機構或組織”

傳媒(communication media),可理解為“傳播”和“媒介(體)”合成,包括了內容的制作和傳播;包括了所有媒介和媒體,具有多種媒介形態(tài)、多種媒體業(yè)態(tài)并存的特征

傳媒產業(yè)(media industry)是“多數傳媒企業(yè)、機構構成的集群

媒介形態(tài)(報紙) > 媒介業(yè)態(tài)(報業(yè))

網絡空間(cyber space) 《保護網絡空間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美,2003)




d.傳播學

傳播、信息、媒介互相解釋、互相定義,其實三者為人類傳播的不同方面

傳播研究起源于1920s,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走向壟斷競爭,工業(yè)化大生產創(chuàng)造了有別于傳統社會的“大眾社會”

傳播學的形成(40,50s),源自新聞事業(yè),即大眾傳播媒介的發(fā)展,前身是大眾傳播學

學術淵源包括 行為科學(心理學 人類學)社會科學 信息科學(信息論 控制論 系統論)




傳播學的理論體系:

一般理論:媒體素養(yǎng)、傳播原理

業(yè)務理論:采、寫、編、評、播、攝

市場理論:廣告、發(fā)行、產業(yè)、管理

文化理論:信息文明、媒介文化

制度理論:制度、規(guī)范、法律、政策




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的“5W”模式 描述了傳播過程的同時,劃分了傳播學研究領域——

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受傳者-傳播效果

后人補充了3個方面(源頭 制度 規(guī)范),共8個方面




2.人類傳播行為

a.人內傳播

定義: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體內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又稱內向、內在、自我、自身傳播)

特點:

基礎性)一切社會傳播活動的基礎;

同人性)信息交流發(fā)生在主我和客我/外界之間,傳播者與接受者乃同一人;

(社會性與實踐性)本質是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反應;

(系統性)傳播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

(客觀性)與外界保持著信息交流;

(主觀性)對外部世界積極主動的反映

形式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象、情緒、感情(正常)、做夢、催眠(異常)

人內傳播的生理基礎:“六根”(眼耳鼻舌聲意)

人內傳播乃心理學和傳播學的交叉領域




b.人際傳播

定義:兩個或連個以上的人之間,面對面或通過非大眾傳播媒介(電話、書信)進行的信息交流活動,體現了人與人、與社會關系

起源于家人、親戚間傳播,戀愛就是人際傳播的典例

特點:

(直接性)不依賴大眾傳播媒介

(多符號性)信息傳遞和接手的渠道多,比如面對面時,表情、眼神、動作都參與了傳播

(即時性)反饋迅速,可隨時進行傳播方式和內容的調整,可控性強

(保密性)

(非制度化)傳播關系的成立具有自發(fā)性、自主性、封閉性,建立在合意、自愿基礎上

分類:

1.直接交流(面對面);間接交流(借助有形物質媒介)

2.同步傳播(如打電話);異步傳播(發(fā)郵件)

微信、微博既包含人際傳播,有包含大眾傳播

動機獲取有助生產生活、社交的信息;實現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建立和諧關系,以進行社會協作;滿足社會性的精神/心理需求

社會功能自主觀念和社會觀念的形成,尤其表現在初級群體(如家庭)、次級群體(如學校)、非正式群體(自發(fā)形成的小群體,東方社群、霍桑實驗)

大眾傳播分兩級傳播乃至于N級傳播,其中人際傳播是影響大眾傳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口碑)




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也看重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結合

和人際傳播相關的話題:面子 幽默感 雑談力




c.群體傳播

群體的形成

1.必須有共同的目標或關心事項

2.成員具有協作的意愿

3.群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間,存在一定的傳播互動機制

(可見 群體的形成和傳播密不可分)

群體傳播:將共同目標和協作意愿加以連接與實現

群體意識:群體成員所共有的一種意識。包含群體的目標、對規(guī)范的認同。群體感情與歸屬感

群體傳播能夠推動群體意識的形成,而群體意識又會反作用于群體傳播




群體的傳播結構:信息的流量(互動交流頻率高,乃形成群體意識的基礎)、信息的流向(雙向性即民主性,有利于群體意識的形成)

群體壓力:當成員的個人意見與多數人意見分歧時所感到大壓力,受此壓力改變自己態(tài)度和行為,即所謂 從眾

群體形成/傳播的五個階段:

1.Groping 試探階段

2.Griping 磨合階段

3.Grasping 協調階段

4.Grouping 定位階段

5.Group Action 活動階段

群體性事件/集合行為:一種共同的集體沖動影響下的個人行為(非集合行為,即非組織性、短暫性

群體暗示:通過間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觀點或從事某行為

群體感染:某觀點、情緒、行為經群體暗示,在群體中迅速蔓延

群體模仿:失去了理性判斷的行為

所以群體事件往往是非理性、負面的。




d.組織傳播

組織的定義: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各自承擔不同角色分工,在統一意志下從事協作性行為的持續(xù)性群體(如政黨、軍隊、企業(yè))

韋伯(Max Weber):組織的特點是有統一指揮管理系統的群體

組織和群體的區(qū)別

1.(形成途徑)群體是自然形成;組織則基于某種社會需要,按照社會契約人為建立

2.(成員互動)群體中,成員遵循一定行為規(guī)范,但不甚嚴格;組織中,成員嚴格按照規(guī)章制度新的,規(guī)范嚴格,而且往往成文

3.(結構層次)群體結構松散,沒有層級,即非結構性的;組織則是一種權威的分層體系,具有系統的層級制或等級制




組織傳播:組織為大臣適應內外環(huán)境的目標而進行的信息傳遞與溝通的互動活動。功能包括 內部協調、指揮管理、決策應變、形成共識

組織傳播 分為

1.組織內傳播:內部學習、組織討論、內部雜志、工作手冊

2.組織外傳播:企業(yè)宣傳,組織公關

組織內傳播分 正式渠道 和 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傳播:信息沿一定組織關系(部門、職務、崗位及其從屬或平行關系)在組織內流通的過程(又可分為 縱向傳播、橫向傳播)

非正式渠道:制度性組織關系之外的信息傳播渠道(又分 組織內的人機傳播、非正式的群體傳播)。非正式渠道能減少組織內的制度性機構壓力,使成員能在“組織人”和“社會人”角色轉換中,保持更好的精神狀態(tài)和積極性發(fā)揮,為組織目標的實現發(fā)揮更大作用

組織外傳播:組織與外部環(huán)境進行信息互動的過程,包含

組織的信息輸入活動:組織進行目標管理和環(huán)境應變決策而從外部廣泛收集和處理信息

信息輸出活動: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宣傳活動,如公關宣傳、廣告宣傳、企業(yè)形象設計




相關理論和學派

1.功能主義學派:研究傳播與組織間的聯系和影響,派生出了可持續(xù)管理學派、人際關系學派、系統論學派

2.社會文化學派:組織是社會文化的結合,組織成員的傳播互動,構建了組織文化,該文化是由片段式的亞文化單位組成

3.批判學派:關注組織中對立的權利結構,著重于權利關系對生產方式、方法的控制、對性別問題的控制、對組織話語權的控制,分析組織中意識形態(tài)和霸權的產生

組織傳播的相關話題

組織架構的設計,如領導者的產生機制:世襲、推舉、選舉、領導力的形成等




e.大眾傳播

19世紀末20世紀初 大眾社會的產生——

以產業(yè)工人為代表的龐大的群體組成的社會;沒有差異的個體;渙散的、缺乏秩序或組織;盲從的負面印象

不同于傳統社會的新的社會結構的誕生,與之相匹配的傳播 大眾傳播也應運而生

德弗勒(M.L.Defleur):在(大眾傳播)過程中,職業(yè)傳播者利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連續(xù)不斷的發(fā)出訊息,使人數眾多、成分復雜的受眾分析傳者所表達的含義

崔保國:專業(yè)化的媒體機構運用大量傳播、大量復制的技術和產業(yè)化手段,以社會上不確定的一般大眾為對象,進行大規(guī)模的信息傳播的社會行為




隨著傳播/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大眾傳播也表現出嶄新的特性——網絡化、分眾化(及小眾化)、個性化。

現代傳播的演變趨勢,一方面趨向多樣化,一方面趨向更大規(guī)模、全球化

傳統的大眾傳播:傳者是專業(yè)的,受眾是不確定的

信息時代的大眾傳播:

受眾從被動走向主動,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傳播的雙向、同步特征更為明顯,傳者和受眾可以通過通訊設備實時溝通,傳者可以根據實時反饋調整傳播策略;

傳者也日趨專業(yè)化、國際化;傳播形態(tài)走向以“離散”(單一媒體的分眾化)為特征的新“整合”時代(如門戶網站)




社會功能——雙刃劍

(媒介功能,不在媒介自身,而在媒介系統與社會系統的互動關系,屬于社會學討論)

正面功能

1.傳播信息和檢測環(huán)境

2.引導輿論和協調社會

3.教育大眾和傳遞文化

4.提供娛樂 5.發(fā)展經濟

負面功能

1.麻醉精神 2.消極旁觀 3..對信息持冷漠態(tài)度 4.人際交往減少 5.文化低俗化




大眾傳播的正面、負面功能研究兩派

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 正面

《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1948)提出“三功能說”——

監(jiān)視環(huán)境;社會協調;社會遺產傳承(后來 米爾斯 Charles Wright Mills 補充了 娛樂功能)

拉扎斯菲爾德(Paul Lazarsfeld) 負面

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m)對大眾傳播功能的歸納:政治功能、經濟功能、一般的社會功能




f.公共傳播

定義:政府、企業(yè)及其它組織,通過各種方式與公眾進行信息傳輸和意見交流的過程

公共傳播的層面:人際層面、群體層面、組織層面、大眾層面

典型機制:新聞、新聞發(fā)布會、新聞發(fā)言人(制度)、記者招待會

公共傳播活躍在政治領域,是政治透明化的重要手段,行政管理走向公共管理




g.國際傳播

定義:在民族、國家或其他國際行為主體間,跨越國界的、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與溝通活動。廣義的國際傳播包括所有的國家與國界間的外交往來行為(古已有之,唐僧取經、遣唐使、亞歷山大大帝等)

可分為 由外向內的傳播(將國際社會的信息傳達給本國民眾)、由內向外的傳播(將本國信息傳達給國際社會)

進入現代(工業(yè)革命、信息革命)后,大眾傳播活躍在國際傳播之中(國際通訊社、互聯網)

特征:

(意圖)可有意(目的),可無意

(渠道)有公共性、也有私有性

存在 文化沖擊(先進國際對落后國際灌輸文化價值觀念)

一般具有很強的政治性




傳播主體:主權國家、國際組織、同盟國或國際地區(qū)組織、非政府國際組織、跨國運動、跨國公司集團或多國公司、個人或小團體

政治本質:國際傳播與國家、民族利益緊密聯系,牽涉著各個國家或民族利益的矛盾、沖突、妥協遺跡合縱連橫的關系。傳播主體多以國家社會的代表的身份出現,大眾媒體的國際報道也都是服務于本國利益。

比如新聞報道的“把關”。西方媒體在國內政策上或許與政府存在分歧,,但在外交政策上與政府保持著高度一致。

正田輝:國際傳播是“由政治所規(guī)定的跨國界傳播”




h.全球傳播

出現的背景:

1.傳播屏障的消除,信息的自由流動

2.傳播媒體的跨地區(qū)、跨國界經營

3.傳播手段的高度現代化

4.各國政府對信息控制的放寬

全球化在某種意義上,是全球西方化

始自18世紀初,經歷了歐洲主導的全球貿易市場一體化、殖民地運動、全球工業(yè)化的進程(資本主義乃其原動力),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兩次反抗潮流

當今,則是美國主導的信息全球一體化和金融全球一體化進程,與此同時也有“同一個地球不同的聲音”的傳播新秩序主張




3.傳播過程與傳播模式

a.傳播過程理論

由貝羅(D.K.Berlo)1960正式提出,指出傳播是由多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組成的動態(tài)的、有結構的信息流動過程

無始無終的動態(tài)過程 > 雙向互動的過程 > 社會性的過程

施拉姆的傳播過程“八要素”

信源(Source)訊息(Message)編碼者(Encoder)解碼者(Decoder)渠道(channel)接收者(receiver)反饋(Feedback)噪音(Noise)

提煉出的傳播過程必要“六要素”

信源、傳播者、信息、媒介(渠道)、接受者、傳播效果

環(huán)境、噪音、反饋等則歸入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




b.傳播模式

定義:利用文字和圖表構筑的功能性模式,表示我們已知確實存在但無法看到的傳播中的聯系

傳播模式的演變:線性模式(單向的信息流動) > 循環(huán)模式(交互的過程)> 社會系統模式

傳播模式的功能:解構、預測、描述、測量




經典傳播模式:

拉斯韋爾 《世界大戰(zhàn)中的宣傳技巧》 傳播學開山之作

1948《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5W/傳播過程5要素,奠定了傳播學研究的基本范圍和層面

線性傳播過程模式5W:誰(who)說什么(say what)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效果如何(with what effect)

此5要素成為了后來的5分析——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效果分析,劃出了傳播學研究的基本范圍

局限性:信息源不明曉;孤立看待傳播效果,沒有注意反饋作用;將傳者受者固定化,忽略了傳播的雙向性




1949 《傳播的數學理論》香農-韋弗的數學模式

信源-訊息-發(fā)射器-信號-渠道(噪音)-接受到的信號-接收器-訊息-信宿

訊息:message

發(fā)射器: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即編碼

局限性:線性(和5W缺點基本類似);過于技術性




奧斯古德的循環(huán)傳播模式

編碼(encoding):將意義或信息轉化成可以傳遞的符號(如語言、聲音、文字或圖像)。并非完全個人活動,一方面受到編碼者個人的觀念、經驗等制約;一方面受到編碼者所在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制約

譯碼/解碼(decoding):編碼的反向過程,將信號轉化為符號或還原成信息,是傳播對象對接收到的符號加以闡釋和理解,讀取其意義的活動

釋碼:將符號或信息解釋為有意義的信息

編碼者和譯碼者要有共同的意義空間

施拉姆的傳播模式 基于奧斯古德模式

將奧斯古德模式中互動的一側變成社會(即若干受眾)

施拉姆的社會模型由大量受眾組成若干個群體,每個群體有個主要接受者,每個接受者都扮演著譯碼、釋碼和編碼的角色,將接受到的訊息傳播給下一級結構或反饋給信源(大眾媒體/社會)。

施拉姆稱該主要接收者為“意見領袖”(在當時,收音機只有部分人能擁有),在小群體傳播中起主導作用

傳播者-信息靈通者/意見領袖/活躍分子-普通受眾,即所謂的“二級傳播”,如果還模式存在更復雜結構,則叫“N級傳播

1959《大眾傳播與社會系統》 賴利夫婦 提出了傳播的社會系統模式 將傳播過程放在社會大系統中研究

基本觀點:傳播過程是屬于社會系統并受其影響的子系統;社會系統中的傳播,基本群體會受到參照群體的影響。




1963 《大眾傳播心理學》 馬萊茲克的系統模式,即大眾傳播場的模式(勒溫的群體動力學理論也提出了“場”的概念)

“場”即強調環(huán)境內復雜的因素和變量相互之間的互相影響

“大眾傳播場”即大眾傳播過程中各種社會關系集群和整個總和




1970 大眾傳播過程模式 田中義久

從馬恩的“精神交往論”(人類的交往分為三類:符號/信息交往、物質交往、能量交往)出發(fā)




麥奎爾的 媒介聯絡圖模式

上半部 社會

中間 媒介

下半部 受眾

不僅是揭示了傳播過程的邏輯,也劃分了傳播學研究的層次




新時代(信息時代、網絡時代、大數據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過程及過于復雜,變化過于迅速,以至于描述當今的傳播模式尚未誕生。




二,傳媒論

1.傳媒的概念辨析

media 媒介

信息傳播的載體、工具、渠道

它是人體的延伸,具有物質性、符號性、擬人性、技術性、社會性

medium 媒體

媒介的復數形式,指二種以上或多種媒介組合在一起發(fā)揮傳播效力的媒體組織或機構

早期 媒介、媒體并未有所區(qū)分

1940s,大眾媒體概念出現,主要指廣播、電影、電視、報紙

傳媒(communication media)

包括了各種媒介和媒體,多種媒介、媒體形態(tài)交錯并存的綜合概念

如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大眾媒體、小眾媒體、自媒體

廣義上來講,傳媒是傳播、媒介與信息內容的綜合社會信息系統

虛擬現實、網絡空間不斷擴大這當今社會信息系統的領域




2.傳媒的功能

認知功能:人的感官系統的延伸

社會功能:社會的神經系統和信息系統,提供信息服務、輿論協調、社會皮膚(Elisabeth Noelle-Neumann)功能

政治功能:社會協調、社會控制,具有影響力、向心力、離心力、溝通力

經濟功能:自身即企業(yè)、產業(yè)、支柱產業(yè);是經濟催化劑(直接產值,二次產值的促進功能




在西方,大眾傳媒被認為是一個“社會公器”(哈貝馬斯提出的介于國家和社會的公共領域,傳媒活動于此為實現民主、公共福利、社會管理發(fā)揮作用)和產業(yè)經濟功能兼具的社會角色。目前的明顯的趨勢是,傳媒越來越成為賺錢手段、服務于利益集團進行宣傳和輿論控制的手段

自由與責任

新聞自由程度是檢驗媒體與政府關系的重要標準




3.傳媒的分類

媒介形態(tài):一級形態(tài)、二級形態(tài)、形態(tài)變化

內容形態(tài):音聲、畫像、文字、音樂、照片、電影

媒體業(yè)態(tài):商業(yè)媒體、公共媒體、政黨、政府、組織媒體、行業(yè)、集團

傳媒生態(tài):傳媒政策環(huán)境、傳媒資源環(huán)境、傳媒技術環(huán)境、傳媒自由、傳媒倫理與規(guī)范

媒介功能:信息處理媒介、信息儲存媒介、信息傳播媒介、信息接收媒介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此四類媒介也相互融合




傳媒研究的理論框架

媒介形態(tài)理論:媒介技術、產品、體驗、特點

媒體業(yè)務理論:采、寫、編、評、播、攝

媒體市場理論:受眾、廣告、發(fā)行、管理

傳媒環(huán)境、生態(tài)理論:技術環(huán)境(媒介)、資源環(huán)境(媒體的廣告、受眾)、政策環(huán)境、制度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

“媒體的生態(tài)系統”




4.媒介的歷史——八座里程碑

語言 公元前20萬年

文字(楔形文字) 3500 BC

印刷術 15世紀(中國 11世紀 木活字印刷 歐洲 古騰堡 金屬活字印刷)

攝影和電影 電報和電話 19世紀末-20世紀初

廣播和電視 20世紀初

電腦和網絡20世紀下半葉




a.口語傳播

意義:

1.使人與人之間的外部溝通更加有效,使人類結成更大群體成為可能,使群體更具組織化以應對生存挑戰(zhàn)

2.提高了人類推理、計劃和概念化等思維能力,利用口語進行信息編碼,更有效地收集、處理和傳遞信息

原始社會以口語傳播為主,而在公共傳播領域還出現了繪畫、跳舞、音樂、歌唱、戲劇、演講等傳播形式,

局限性:不穩(wěn)定、不可靠,受時空限制,不易保留




b.文字傳播

意義

1.克服了音聲語言的轉瞬即逝性、不穩(wěn)定,能夠長久、固定地保存信息(時間性

2.能把信息傳遞到遠方,打破了音聲語言的距離限制,擴展了交流和社會活動空間(空間性

3.使人類文化傳承不在以來容易變形堆磊的口授神話傳說,從而有了可靠的資料和文獻依據(固定性

4.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套體外化符號系統,也大大加速了人類利用體外化媒介系統的進程(體外符號系統化




c.印刷傳播

1450年古騰堡金屬活字機械印刷機,使文字信息的機械化生產和大量復制成為可能

d.電子傳播

1837年莫爾斯發(fā)明電報,1844第一份電報

1876年貝爾發(fā)明電話

1895盧米埃兄弟發(fā)明攝影機

1899年馬可尼發(fā)明無線電報

1926年機械式電視發(fā)明

1939年黑白電視

戰(zhàn)后電視開始普及(歐美)

媒介技術(生產方式)是推動傳媒形態(tài)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4.新媒體(社交媒體)

Facebook(2004)

業(yè)務:社交網絡服務(SNS)及其增值服務

google(1998)

業(yè)務:以搜索引擎為主的網絡信息服務

youtube(2005)

視頻觀看與發(fā)布

Twitter(2006)

微博客

新聞的獲取方式/渠道/媒介變化

報紙電視-門戶網站-社交媒體




快速變化的媒體:令人迷茫和困惑

理論研究沒跟上,決策者思維已經落后

新媒體的關鍵詞:媒介融合(缺乏頂層設計)、互聯網+

傳媒新秩序的構建要有主見




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yè)發(fā)展報告




世界信息傳播格局與體系

個人媒介:手機、PC、電視、報紙等個人終端

機構媒體:媒體組織和內容服務商

傳媒秩序:各國信息規(guī)制和法律制度

全球傳媒體系:跨國企業(yè)、全球化媒體和運營商




傳媒產業(yè)結構四大板塊:平面媒體(書報刊)、電子媒體(網絡、電影、電視、電游)、PC網絡媒體(門戶網站、端游、搜索、視頻網站)、移動網絡媒體(APP,以移動APP為主的社交媒體)







三,信息論

1.信息的概念辨析

information 信息

message 訊息

信息/訊息以文本、聲音、演出的形態(tài)變成傳播內容

傳播學的內容研究的兩大角度:信息論、符號學

信息的概念最早出現于通信科學領域,分別由香農(信息論)和維納(控制論)所提出。

信息論提出,信息是一切物質的普遍屬性,其作用是表達它所在的物質系統,從而減少或消除人們對該物質系統的不確定性。

根據其所在系統,分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會信息。

其中社會信息是傳播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信息的定義:物質的普遍屬性在物質與人之間或人與人之間進行移動的現象

信息依附于符號,而符號又依附于媒介,才能實現移動

信息與物質、能量共同組成人類社會的三要素。就人類傳播,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間任何不確定性因素的東西




信息的特征:

a.事實性:先有事實,后有信息

b.傳遞性:信息總是流動的,即信息流,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傳遞性是信息產生和生效的前提

c.時效性:信息的效用具有保質期

d.系統性:信息流中,信息的表現形式有統一規(guī)定;事物的多種信息相互關聯

信息還具有一定的無序性(人多嘴雜,其說不一),可用熵來描述信息的無序性

噪音:信源無意傳遞卻附加在信源上的東西,對正常傳遞產生干擾。不同接受者接受信息有別,往往是由噪音所造成

冗余:不是熵或不成為信息的部分消息,由使用符合的控制規(guī)則決定,不是由發(fā)送者自由選擇的部分信息。就算一樓,消息依然完整或可補充完整。冗余越多,效益攜帶的平均信息量就越少。冗余可以抵消傳播渠道中的噪音,增加冗余可以增強傳播系統的效力




信息流理論:現 信息擴散理論,關于信息如何從媒介流向受眾并希望獲得特定預期效果的理論,存在散布研究、兩級流動傳播等理論分支




2.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

40年代末 香農《通信的數學理論》《噪聲中的通信》奠定了信息論。提出信息的本質是不確定性的減少和消除。目的在于消除信宿的不確定性,信宿收到信息,不確定性解除得越多,獲得的信息量越大

1948 維納創(chuàng)立了控制論。提出運用反饋信息來調節(jié)和控制系統行為,達到預期目的。影響了循環(huán)傳播模式的建立,如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即帶有反饋回路的閉環(huán)控制系統

1937 貝塔朗菲(生物學家)提出一般系統論。一種整體思維




信息化的概念

1.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普遍采用該信息技術及設備,有效開發(fā)利用信息資源,推動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

2.相對工業(yè)化而言的一種新的經濟與社會格局。其中信息成為管理的基礎、決策的依據、競爭的第一要素,成為一種比物質、能源更重要的資源(第一產值,信息產業(yè)自身的產品;第二產值,為各行各業(yè)提供的信息服務)

3.信息化是文化發(fā)展的新階段,以電子信息媒介為基礎的新文化正在產生與形成

60年代末70年代初

美國提出 后工業(yè)化社會 日本提出 信息社會

信息起主導作用的社會,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比物質、能源更重要的資源,以開發(fā)利用信息資源為目的的信息經濟活動將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內容




信息社會特征

1.社會經濟主體由傳統制造業(yè)轉向高新科技為核心的第三產業(yè)

2.信息產業(yè)的迅速崛起和大規(guī)模發(fā)展,改變了工業(yè)化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

3.信息產業(yè)的崛起改變了勞動就業(yè)結構、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了社會體系和文化上的變化




信息化的社會的本質——高度媒介化的社會

信息的普及,在于先進媒介的高度普及;信息社會的成立,在于媒介產品、媒介體系的廣泛普及、媒體系統、社會信息系統的高度建設




3.符號學

定義:指稱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用什么來代表-形式-能指

代表的是什么-內容-所指

能指和所指的結合具有任意性,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過程中約定俗成




意義:傳播者和接受者間的中介物,信息的外在形式。沒有符號,人類的傳播活動和一切社會交往都無法信息;由符號所組成的編碼或語言,是任何傳播賴以進行的基礎




特征

a.指代性:符號與其所指帶的事物之間有必然的聯系,此指代關系約定俗成

b.發(fā)展性:人們不斷賦予舊符號以新意義,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符號和符號體系




語言符號:有組織結構的、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表達一定地獄社群和文化社群的經驗。

特征:

具有跨越時空進行傳達;

無限的靈活性,表達上無任何限制;

發(fā)音的經濟性;

巨大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包括表達內容的更新和表達方式的改進,也包括符號體系的相互轉換、人工語言的創(chuàng)造

分類

語言-口頭語言-直接符號

文字-書面語言-間接符號(代表性符號)

傳播學研究,著重符號的內容層面、意義層面。具體到語言符號,則是語義學




非語言符號:除語言符號之外一切其它符號系統,可加強或削弱語言符號的傳播效果。同時也是藝術表現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功能為傳播態(tài)度與情緒;輔助語言傳播;代替語言

分類

語言符號的伴生符:如字體、書法、音色、音色等也稱“副語言”

體態(tài)符號:如動作、手勢、表情等,又稱作“肢體語言”,既可以獨立使用,又可以與語言并用,在形成語境方面起重要作用

物化、活動化、程式化符號:象征符號體系,包括徽章、建筑、音樂、美術等等




符號與信號

符號包含信號和象征符




4.傳播內容

內容生產,即信息處理的過程

如新聞的生產,過程為采訪(已經完成文章)-編輯-排版-審閱-印刷-發(fā)布

如電視節(jié)目生產,策劃-錄制-后期-審片-存儲-傳輸




今天內容制作的變化:

a.內容制作與媒介融合,如“中央廚房”

b.內容制作不再由專業(yè)傳媒機構運作,擁有終端的人都能參與內容制作(內容聚合的時代)

上一篇:商貿企業(yè)需構建什么樣的業(yè)務一體化協作平臺實現數字化轉型需求?


相關文章:

杭州市濱江區(qū)偉業(yè)路3號

業(yè)務熱線(微信同號):18143453325

業(yè)務郵箱:2848414880@qq.com

業(yè)務QQ:2848414880

目標:致力于幫助中國企業(yè)出海淘金

使命:為國內企業(yè)跨境出海提供動力支持

愿景:打造用戶期待和尊重的外貿服務商

Copy © 外貿巴巴 www.yumyumyum.cn 版權所有備案號:浙ICP備1801312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