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超保護貿易政策
超保護貿易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盛行。在此期間,國際經(jīng)濟制度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特別是1929~1933年發(fā)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之后,世界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30%的負增長,各主要工業(yè)國家的失業(yè)率都在2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國家紛紛采取了超保護貿易政策。
20世紀初,英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急劇惡化,英國商品紛紛被其他國家的商品所替代,英國國內市場也被外來商品搶占。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英國在1929年徹底放棄了自由貿易政策,轉而采取超保護貿易政策。
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u201c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u201d,1931年平均關稅率高達53.2%,1932年又提高到59%,達到美國歷史的最高水平。由于美國大量提高工業(yè)制成品的關稅,1932年,有6個國家首先采取相應的報復手段,將本國進口關稅大大提高。
這一時期國際貿易額急劇下降,美國1932年進口額僅為1929年的31%。世界貿易額1928年為601億美元,而到1938年降到了246億美元。
(一)超保護貿易政策的特點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貿易保護政策相比,超保護貿易政策具有以下特點:
(1)保護的對象擴大了。不但保護幼稚工業(yè),而且以國內高度發(fā)展或出現(xiàn)衰落的壟斷工業(yè)為主要保護對象。
(2)保護的目的改變了。不再是培養(yǎng)自由競爭的能力,而是為了鞏固和加強對國內外市場的壟斷,以及擴大就業(yè)。
(3)保護的方法轉變了。保護政策由防御性的限制外國商品進口轉向進攻性的對外擴張,爭奪國外市場。
(4)保護的措施增加了。保護措施不僅有關稅措施,還有其他各種獎出限人的措施。此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還組成排他性的國際貨幣集團,以劃分國際市場范圍。
(二)超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依據(jù)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保護就業(yè)理論是超保護貿易政策的依據(jù)。凱恩斯原是自由貿易論者,1929~1933年大危機之后,凱恩斯放棄了自由經(jīng)濟思想。他認為,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后,由于大量失業(yè)的存在,自由貿易理論所依據(jù)的u201c充分就業(yè)u201d前提不復存在。因此,他建議英國放棄自由貿易政策,采取直接措施來獎出限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