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紅糖因色澤嫩黃而略帶青色,故又名為義烏青。素以質地松軟、散似細沙、純潔無渣、香甜可口著稱。民國18年曾獲西湖博覽會特等獎。義烏紅糖已獲得農業(yè)部頒發(fā)的義烏紅糖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受到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義亭鎮(zhèn)是義烏紅糖主產區(qū),素有u201c紅糖之鄉(xiāng)u201d之稱。義烏紅糖制作技藝現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2月,義烏紅糖制作技藝正式被列入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義烏紅糖有據可靠的歷史已有七百余年,元代大醫(yī)學家朱丹溪(義烏人)在他自己的醫(yī)學著作《格致余論》之五《治病必求其本論》中已有使用紅糖治病的記載。清順治時賈惟承引進并推廣了木糖車榨糖技術,使義烏糖蔗生產進入商業(yè)化軌道,能作為大宗商品出售。據《洋川賈氏宗譜》記載,義烏木糖車榨糖始于清順治年間(1644u2014u20141661)。最盛時期在20世紀30u2014u201440年代。民國35年種蔗面積6.67萬畝,產紅糖約1萬噸。解放前,因銷路和政策的影響,生產屢有起伏。1950年種植2.16萬畝,1954年5.79萬畝,1966年1.71萬畝。70年代2萬畝上下。80年代,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3萬畝左右。由于推廣贛蔗1號、川蔗10號等良種和地膜覆蓋等栽培技術,鮮蔗畝產量從解放初期的2000u2014u20142500千克提高到5000千克以上,總產量增加1.5倍。隨著現代化糖廠的發(fā)展,糖蔗多用于機制白糖,紅糖產量相應減少。1988年,供銷部門收購1525噸。除供應當地市場外,主要銷往杭州、寧波、上海、江蘇、江西、安徽等地。
義烏紅糖傳統的加工方法,是用牛拉木車絞蔗汁,用柴燒鐵鍋煎熬制糖。因未經提純,保留的養(yǎng)分較多,營養(yǎng)價值勝于白糖。據分析,每500克紅糖中,含鈣190毫克,為白糖的9倍;含磷300毫克、鐵38.5毫克,均為白糖的4倍;含葡萄糖為白糖的19倍;蛋白質及人體所需的錳、鋅等微量元素也比白糖多。此外,還含有胡蘿卜素、核黃素和煙酸等成份。具有舒筋活血、驅寒去濕、暖胃強身諸功效。產婦食之,能恢復元氣,豐富乳汁?;技毙愿窝椎牟∪诉m當服紅糖,能減少體內蛋白質消耗,使肝細胞再生。
二十世紀60年代以前,榨糖水的工具是牛拉糖車,即木車牛力絞糖。兩個硬木滾筒,直徑約60公分,長約120公分,滾筒上端做成兩個合縫的齒輪狀,一根長長的杠桿,在牛的牽引下同時轉動。糖蔗從兩個木滾筒的中間間隙喂進去,隨著滾筒的不斷轉動,壓碎了糖梗,糖水就絞了出來,沿著水槽流入糖缸。如今已經是機械化的榨糖機榨糖,但人們還是習慣地稱為u201c絞糖u201d。熬糖也叫u201c煎砂糖u201d。絞出的糖水,倒入鍋中煎熬,才能變成紅糖。這是一道制作紅糖必經的工序,仍然保持傳統的工藝制作。
一字排開的五六口糖鍋,直徑依次由大到小。絞出的糖水先把它放入第一口最大的鍋中燒煮。燒開的糖水,會起一層厚厚的糖沫,這層起浮的沫,必須用兜子撈干凈才行,否則會影響糖的質量,尤其是會影響糖的色澤。如果不在恰到火候時撈干凈了,就要破敗掉,因此也是一項技術活。而最重要的技術活,是侯糖。撈完糖沫的糖水,依次起到第二,第三u2026u2026口鍋當中,主要是讓水分慢慢蒸發(fā)干凈,當糖水蒸發(fā)到一定時候,煎熬的糖水變成了金黃色,在鍋中冒著濃稠而滾圓的泡泡,這時的候糖師傅,憑著眼睛的觀察,逐次將稠糖起到后面的小鍋中,幾個工人也不停地用長柄鐵勺不停地攪動糖鍋,防止稠糖焦鍋底。等到將全部濃稠的糖漿起到最末端的一口鍋中,候糖師傅,用食指沾起一點糖,嘗了一下,看看差不多了,就將滾燙的糖漿,舀到一個長方形的木制槽床上,制作成精細的紅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