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是對外貿易政策的一種基本類型,與之相對的是貿易自由化.它是指由國家采取各種措施干預對外貿易,以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的競爭,并對本國出口商給予優(yōu)惠或津貼,獎勵出口.其主要內容是:在進口方面,國家采用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如征收高額的進口稅,進口配額, 進口許可制,外匯管制等保護國內市場免受外國競爭;在出口方面,對本國出口商給予現(xiàn)金補貼和各種財政上的優(yōu)惠,以鼓勵商品出口.'獎出限入'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特征.
自由貿易自由貿易理論的要點主要是:
(1)自由貿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在自由貿易下,各國可按照自然條件,比較利益和要素豐缺狀況,專門生產其有利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這種國際分工可帶來很多利益,如專業(yè)化的好處、要素的最優(yōu)配置、社會資源的節(jié)約以及技術創(chuàng)新等等。
(2)擴大真實國民收入。各國根據(jù)自己的稟賦條件發(fā)展具備比較優(yōu)勢的部門,要素就會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運用,再通過貿易以較少的花費換回更多的東西,從而增加國民財富。
(3)自由貿易下,由于進口廉價商品,國民開支減少。
(4)自由貿易可加強競爭,減少壟斷,提高經濟效益。企業(yè)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要與外國同行進行競爭,這樣就會消除或削弱壟斷勢力,從長遠看,能促進一國經濟增長。
(5)自由貿易有利于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對外貿易可阻止國內利潤率下降的趨勢,通過商品進出口的調節(jié),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資本積累,使經濟得以不斷發(fā)展。
貿易術語的慣例術語規(guī)定
在國際貿易業(yè)務實踐中,因各國法律制度、貿易慣例和習慣做法不同,因此,國際上對各種貿易術語的理解與運作互有差異,從而容易引起貿易糾紛。為了避免各國在對貿易術語解釋上出現(xiàn)分歧和引起爭議,有些國際組織和商業(yè)團體便分別就某些貿易術語作出統(tǒng)一的解釋與規(guī)定,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
國際商會制定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簡稱INCOTERMS);國際法協(xié)會制定的《華沙u2014牛津規(guī)則》(Warsaw-Oxford Rules);美國一些商業(yè)團體制定的《1941年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訂本》(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tion 1941)。
由于上述各項解釋貿易術語的規(guī)則,在國際貿易中運用范圍較廣,從而形成為一般的國際貿易慣例。這些解釋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在國際貿易發(fā)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中都起了積極的重要作用。由于國際貿易慣例是國際貿易法的淵源之一,在當前各國都在積極謀求國際貿易法律統(tǒng)一化的過程中,國際貿易慣例的作用更為顯著,尤其是通過國際商會對《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不斷修訂,有效地促進了國際貿易慣例的發(fā)展。
國際貿易慣例日益受到各國政府、法律界和貿易界的重視、在國際立法和許多國家的立法中,都明文規(guī)定了國際貿易慣例的效力。例如,在1988年1月1日生效的《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充分肯定了慣例的作用。該公約規(guī)定: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排除適用的慣例,或雙方當事人已經知道或理應知道的慣例,以及在國際貿易中被人們廣泛采用和經常遵守的慣例,即使當事人未明確同意采用,也可作為當事人默示同意慣例,因而該慣例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規(guī)定:u201c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未作規(guī)定的,可適用國際慣例u201d。由此可見,為了合理地商訂和履行合同以及正確運用國際貿易慣例,國際貿易從業(yè)人員必須了解國際上各種通行的有關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以便在實際業(yè)務中對其作出適當?shù)木駬窈驼_的解釋?,F(xiàn)將解釋貿易術語的各種國際貿易慣例,分別簡介如下:
各種國際貿易慣例一、《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是在《198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基礎上修訂公布的,該《通則》于1990年7月1日生效。
(一)修訂《1980年通則》的原因
1、適應電子信息交換日益頻繁運用的需要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電子信息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簡寫為EDI)在國際貿易業(yè)務中已越來越廣泛地被人們采用,以電子信息取代紙單證的做法日漸增多,使u201c無紙貿易u201d逐漸變成現(xiàn)實。在此形勢下,如何確保相應的電子信息與原來的紙單證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很現(xiàn)實的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只能隨著實踐的發(fā)展,由貿易慣例和法律來解決,這是國際商會修訂《1980年通則》最重的原因。
2、適應運輸技術的發(fā)展和運輸方式變革的需要隨著集裝箱運輸發(fā)展起來以后,傳統(tǒng)的單一的海運向多式聯(lián)運發(fā)展,貨物的交接地點也從傳統(tǒng)的u201c港u2014港u201d交接逐漸轉向u201c門u2014門u201d的交接。加之,海運中使用車輛裝卸的滾裝、滾卸運輸?shù)某霈F(xiàn),使原有的貿易術語無法適應現(xiàn)實業(yè)務的需要。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對有關的貿易術語作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就顯得十分必要,這也是此次修訂《通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二)《1990年通則》的主要變化
《1990年通則》同《1980年通則》相比,變化很大,因此,《1990年通則》的公布和生效,標志著國際貿易慣例的重大發(fā)展。在《1990年通則中》,貿易術語的種類及其分類排列方法,貿易術語的國際代碼與使用范圍,買賣雙方義務劃分的標準以及單證的運用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
貿易壁壘大部份貿易壁壘皆有相同原理,就是為貿易加入某種成本,令貨品的價格上升。兩國或多個國家之間重復地施行貿易壁壘對付其他國家,做成的紛爭被稱為貿易戰(zhàn)。
經濟學家認為貿易壁壘會減低經濟的效率,此觀點可由比較優(yōu)勢理論解釋。理論上,自由貿易代表清除所有貿易壁壘,除了與健康或國家安全有關的產品外。
實際上,即使是鼓勵自由貿易的國家,本身亦會大量補貼部份工業(yè)或農業(yè),例如鋼鐵、稻米等。已發(fā)展國家對出口產品的補貼常被發(fā)展中國家指為以本傷人及危害發(fā)展中國家相同行業(yè)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