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u201d七七u201d事變以后,為培育革命干部,滿足抗日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決定創(chuàng)辦陜北公學,由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張云逸、成仿吾等人籌辦。陜北公學實行黨團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直屬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領導,是中共中央直接領導創(chuàng)辦的一所革命的大學。
陜北公學的辦學宗旨和培養(yǎng)目標是u201c實施國防教育,培養(yǎng)抗戰(zhàn)人才u201d,為此制定了u201c幫助青年獲得抗戰(zhàn)中實際工作的方法與民族自衛(wèi)戰(zhàn)爭的最低限度的理論基礎u201d的教育方針,并根據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原則制定教學計劃,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系、教學內容少而精、教與學一致確定為教學工作的原則。辦學兩年,陜北公學共培養(yǎng)6000多名學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夏,抗日戰(zhàn)爭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日寇、國民黨頑固派加緊進攻解放區(qū)。6月,中共中央決定陜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工人學校、安吳堡戰(zhàn)時青年訓練班四校聯合成立華北聯合大學,開赴華北敵人后方辦學。
1939年7月7日,華北聯合大學在延安宣告成立,實行黨組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設社會科學部、文藝部、工人部、青年部。華北聯合大學的教育方針是:為革命實際斗爭的需要而培養(yǎng)革命干部;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貫徹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則。校訓是u201c團結、前進、刻苦、堅定u201d。華北聯合大學實行軍事化管理,培養(yǎng)出來的干部都能適應在戰(zhàn)爭條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后辦起的第一所高等學府,被譽為u201c插在敵人心臟上的一把劍u201d。
[3]1948年春,中共中央決定將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并,成立華北大學,以便集中力量擴大辦學規(guī)模,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yǎng)大批建設干部。北方大學1945年11月成立于晉冀魯豫邊區(qū),是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邊區(qū)人民政府創(chuàng)辦的一所規(guī)模較大、學科專業(yè)比較齊全的高等學府。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下設行政學院、財經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醫(yī)學院、農學院、藝術學院。北方大學建校兩年多的時間中共培養(yǎng)了各種專業(yè)人才1000多人。
1948年8月24日,華北大學成立,校址設在河北省正定縣城。華北大學受中共中央華北局領導,實行校長負責制,以培養(yǎng)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服務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干部為辦學宗旨,下設四部兩院:一部為政治訓練班,對知識青年進行短期政治思想訓練;二部為教育學院,培養(yǎng)中等學校師資和教育干部;三部為文藝學院,培養(yǎng)文藝干部;四部為研究部,從事研究和培養(yǎng)、提高大學師資;兩院是工學院和農學院。
1949年4月,華北大學遷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關于放寬招生條件、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為解放全中國迅速培養(yǎng)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華北大學把辦學重點放在一部,招收學員15000余人,并在正定和天津各辦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學員畢業(yè)并走上工作崗位,至此,華北大學圓滿完成了為全國解放培訓干部的歷史性任務。
華北大學孕育了新中國一批各種類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間,為了適應文化教育事業(yè)大發(fā)展的需要,一些下屬單位陸續(xù)脫離學校獨立辦學。工學院獨立出來發(fā)展為北京工業(yè)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農學院與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合并成立北京農業(yè)大學(現中國農業(yè)大學);二部外語系離開學校,同北平外事學校合并為北平外國語學校,后逐步發(fā)展成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三部離開學校后分別籌建、創(chuàng)立了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以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青年藝術劇院、中央歌劇院、中國京劇研究院等。華北大學還抽調部分干部、教師分赴中原和廣東,籌建中原大學和南方大學。
從1948年8月到1949年底,華北大學共為國家培養(yǎng)干部19194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了培養(yǎng)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素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的新中國的建設人才,中共中央決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調來華北人民革命大學部分干部組建中國人民大學。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關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吳玉章為中國人民大學第一任校長。
[1]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并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正式開學,成為新中國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guī)大學。
1950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中共中國人民大學黨組。
1952年底,中國人民大學已經初具規(guī)模,設有9個系、38個教研室、1個編譯室,此外還有專修科、預科、馬列主義研究班、研究生班、馬列主義夜大學、夜校、函授專修班和附設工農速成中學,3年內共為國家培養(yǎng)各類畢業(yè)生2318人。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期間,中央財經學院于1953年8月并入中國人民大學。
1953年,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人民大學為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對辦學任務和學科專業(yè)進行調整,開辟了一條培養(yǎng)新型工農知識分子的道路。
為了培養(yǎng)國際漢語人才,1953年受外交部、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委托,中國人民大學接收了來自波蘭、匈牙利等國的留學生學習漢語,成為全國最早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學校之一,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由此開創(chuàng)。
[4]1954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成為一所以培養(yǎng)馬列主義師資和財經、政法干部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1]1954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系對外貿易專業(yè)并入北京對外貿易??茖W校,成立北京對外貿易學院(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5]1955年9月10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系的基礎上正式建立外交學院。
[6]到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已經發(fā)展成為一所以培養(yǎng)馬列主義師資和財經、政法干部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1957年以后,中國人民大學的系科設置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個學院、12個系、3個研究所、1個研究室。設有19個專業(yè)。
1960年,學校被中央確定為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從建校到1965年15年間,中國人民大學共接收過2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00多名留學生,為國家培養(yǎng)各類畢業(yè)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項。
1966年開始的u201c文革u201d給中國人民大學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大批干部、教師遭到批斗,各級黨政組織陷于癱瘓,全部教學、科研工作被迫停止。
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員會通知中國人民大學停辦,中國共產黨親手創(chuàng)辦的、具有30多年光輝歷史和優(yōu)良革命傳統的中國人民大學被解散了。
1973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被解散。
1977年,恢復全國高考制度后,學校工作逐步恢復。9月,鄧小平提出:u201c人民大學是要辦的,主要培養(yǎng)財貿、經濟管理干部和馬列主義理論工作者。u201d
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負責籌備與重建中國人民大學的工作。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任命成仿吾為學校黨委書記、校長,中國人民大學開始招生,教學科研工作全面恢復。
[1]1978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恢復和新建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法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中國歷史、檔案、計劃統計、財政、工業(yè)經濟、貿易經濟、農業(yè)經濟、經濟信息管理15個系,馬克思列寧主義發(fā)展史、蘇聯東歐、外國經濟管理、清史、人口理論、語言文字6個研究所,外語、俄文、體育、電化教育4個直屬教學單位,以及出版社、圖書卡片資料社、青鋒機械廠、附屬中學等附屬單位;學校設有24個本科專業(yè)、14個碩士研究生專業(yè)。
1979年,按照中共北京市委關于擴大招生的部署,學校分別在崇文區(qū)和西城區(qū)創(chuàng)辦第一、第二分校。
1979年初,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精神,中國人民大學決定把學校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教學、科研上來。
1981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7]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體制改革的決定》精神,提出進一步貫徹以教學為中心的方針,加強教學管理,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并相應制訂了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中國人民大學發(fā)揮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方面的職能,朝著多學科方向協調發(fā)展。
[8]1996年12月,學校入選國家首批u201c211工程u201d高校名單。
1999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9]2010年4月,被教育部評為u201c全國畢業(yè)生就業(yè)典型經驗高校u201d。
[10]2001年,學校被確定為國家u201c985工程u201d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11]2007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立項學校。
2009年,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確定中國人民大學為首批全國干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
[12]2011年12月31日,教育部正式發(fā)文《教育部關于中國人民大學征地建設新校區(qū)有關問題的批復》,批準中國人民大學在北京市通州區(qū)征地2400畝建設新校區(qū)。
2012年9月4日,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qū)正式設立,負責國際學院(蘇州研究院)和中法學院等教學科研機構以及社會服務機構的管理。1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u201c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u201d。
[13]2013年5月,被確定為首批民政部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培訓基地。
2014年9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u201c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u201d。
[14]2016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關于在深圳合作辦學的備忘錄》,雙方一致同意在深圳合作建立中國人民大學深圳校區(qū)。
[15]2017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入選國家u201c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u201d名單。10月2日,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qū)奠基,新校區(qū)計劃分兩期建設,一期建筑面積約為46.7萬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積約為98.5萬平方米,項目計劃至2025年建設完成。10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與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12月,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院)成立。
[16][17]2018年3月,世界大學智庫聯盟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同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u201c新工科u201d研究與實踐項目。4月19日,中國人民大學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
[18][19]10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簽訂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11月,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8所高校在蘭州大學共同啟動u201c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yè)建設協同創(chuàng)新平臺u201d,實現跨區(qū)域教育資源整合。11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區(qū)大廠拓展區(qū)項目開工推進會在河北廊坊大廠回族自治縣舉行。
[20][21][22][23]2019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成立。9月,學校成為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創(chuàng)始成員、理事單位。
[24]2020年1月,學校入選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即u201c強基計劃u201d)。7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書院、中國人民大學明理書院成立。
[25][26]10月,中國人民大學中小學德育研究所成立。
[27]同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
[28]2021年4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網絡空間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在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qū)舉行揭牌儀式。5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yè)研究院揭牌成立。
[29]2021年9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共同富裕研究院、雙碳研究院、國有經濟研究院成立。這是三個跨單位、跨學科交叉研究協同創(chuàng)新平臺。
[30]2021年9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在國家發(fā)改委的指導與支持下,組建成立了共同富裕研究院;統籌全校優(yōu)勢資源,成立全國高校首個雙碳研究院,與兩家國家高端智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和中石油經研院合作共建u201c碳中和研究中心u201d;依托雙方優(yōu)勢,與中信證券聯合成立國有經濟研究院。
2022年,中國人民大學u201c退役大學生士兵u201d專項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計劃招生20人。
[31]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輪u201c雙一流u201d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中國人民大學在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