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廷對來朝貢的國家一般都有相當豐厚的回賜。這種'貢'和'賜'的關系實際是不等價的,對朝廷來說是得不償失的。朝廷之所以明知虧本而樂此不疲。
唐代'安史之亂'后,唐朝元氣大傷,已經無力再做這種虧本生意,朝貢貿易萎縮不振。于是改變經營方式,產生了市舶貿易。市舶貿易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但是到了清代,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絕對禁止私人對外貿易,所有的外貿又以朝貢形式進行。隨朝貢而來的船舶,稱為貢舶。朝廷并規(guī)定,東南亞國家一西洋諸國在廣州登陸,日本在浙江寧波登陸等。廣州是指定貢舶靠岸最多的港口。這種朝貢貿易制度,又延續(xù)了一百多年。
唐中后期,市舶貿易已經取代了朝貢貿易。
什么叫市舶貿易?市舶貿易就是中外商人的商業(yè)等價交換,相當于今天的市場經濟,不再是朝廷說了算的不等價的貿易經營。這種貿易,朝廷和地方都要賺到錢。要管好,必須設立一個專門機構朝廷管理。
唐開元二年(714年),在廣州首次設立了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
市舶使的職責有四條:一是向前來貿易的外國船舶征收關稅;二是代表朝廷采購一定數(shù)量的舶來品;三是代表朝廷管理海外各國朝貢事務,管理外國商人向皇帝朝貢的物品;四是總管海路通商,對市舶貿易朝廷監(jiān)督和管理。
唐代廣州海外貿易的最大成就是,確立起一套全新的市舶管理制度與經營方式,并為后世所沿用,在中國外貿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廣州是唐代惟一設置市舶使的城市,為整個國家履行對外貿易的管理職能,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海外享有聲譽。當時各國到唐朝進貢,都必須先到廣州,廣州再選擇首領一人隨員兩人進京,其余隨員留在廣州。那時,外國人稱長安為摩訶支那,梵文意思是大中國,稱廣州為支那,意即中國。
唐代是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的重要轉折點,唐朝廷在廣州設立了市舶貿易制度,由海道來廣州貿易的國家大為增加。
到了宋代,與廣州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qū)不少于五十個。廣州成了'萬國衣冠,絡繹不絕'的著名對外貿易港。大批船舶貨物從海外運到廣州,再從廣州運送全國各地。廣州的舶貨物從海外運到廣州,再從廣州運送全國各地。廣州的舶貨除了部分朝廷直接北運外,其余全部在廣州貿易,形成廣州巨大的舶貨市場。中外商人在這舶貨市場中獲得高倍利潤。
1080年,宋朝廷正式修訂了《廣州市舶條》,并向全國推行。條文主要是關于海舶出入港的管理,征稅的新規(guī)定,專賣專買的規(guī)定等。
優(yōu)待外商是廣州市舶貿易發(fā)達的一個因素。如長居廣州的阿拉伯船主蒲希密父子和一阿拉伯一百三十歲老人,先后受到宋朝高官的友好接待。
廣州市舶貿易量最大的仍是阿拉伯,其次是蘇門答臘島和爪哇。
元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大發(fā)展,同中國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qū)由原來的五十多個增加到一百四十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