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席卷全球的時期,根據GWI公司的調查,Facebook,Instagram, Twitter, YouTube等各大世界主流社交媒體平臺用戶的使用時間激增。這對于中國需要出海的品牌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能夠在短時間內更快更多的向目標用戶曝光自己的品牌和產品,以提高國際知名度。
但是,在疫情對公司發(fā)展的沖擊下,品牌對于運營以及廣告預算有了縮減,這給市場部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那么,在機會來臨時如何更好的利用管理好這些社交平臺呢?下面為大家分享一些我們多年海外社交媒體運營的經驗。
1. 內容為王,發(fā)的多不如發(fā)的精。
內容為王不僅僅符合中國市場,也是海外市場的黃金法則。由于社交平臺本身的特征不同,海外的平臺不像國內的微信支持發(fā)送非常具有設計感的長文。Facebook, Instagram, LinkedIn, Twitter一類的平臺,不建議發(fā)送長篇故事性的內容,尤其是Twitter本身還有字數限制的情況下。
內容為王在海外市場更多是指文字創(chuàng)意以及對時下流行詞匯的應用,更多是通過對目標市場文化了解后而產出的文案。例如北美和英國在一月份有一個短語叫做January blues,這個短語表達了大家對于圣誕元旦長假結束后新工作開始的焦慮,以及1月份的寒冷無法進行很多戶外活動的壓抑。因此,品牌在運營管理時,更多的應該針對這一現象和主題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文案設計來打破大家對于January blues的負面情緒。
(圖片來源: LydiaJones, 2020, Active Nation)
很多中國出海的公司有一個很大誤區(qū),因為海外社交平臺的特征無法發(fā)長文,因此要求大量的在各個平臺產出內容。如果品牌本身有內容產出這是一個好事,但是如果無法保證產出內容的質量,那么越多的內容只會讓用戶產生更多的厭惡感。因此,根據不同平臺的特征,市場部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計劃每周產出幾條有質量的內容來提高產品的形象和曝光度。
2. 根據平臺特性進行管理
每個公司和品牌對于自己的目標客戶群體都有明確的劃分,海外的各個社交媒體平臺也有具體的屬性劃分。因此,有效管理各個平臺的前期是有主次的分類各個平臺以匹配公司的主次目標。
比如Facebook是一個相對中性的平臺,既具備了B2B的屬性也是全球個人用戶數量最多的社交平臺。Instagram是一個典型的B2C平臺,更多的作用是讓用戶能夠直接的感受品牌特色。Twitter和LinkedIn以B2B為主,但是因為兩個平臺本身的屬性和特征不同,在制定策略時需要考慮Twitter時效性和社交性,LinkedIn則需要注重內容的專業(yè)性。
還有很多其他比較熱門的平臺例如:Snapchat, TikTok, Pinterest等,這些具有非常鮮明的平臺屬性,需要根據公司或品牌自身的定位來確定是否需要這些平臺的加入。
關注我,分享更多海外推廣小知識~